Super Mouse
代码如诗-人生如画

聊聊民间救援的问题

友情提醒:本文最后更新于2周前,文中所描述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请仔细核实。如有建议请 评论 留言

中国的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伴随改革开放而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不断调整,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这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变化逐步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烙印的民间组织快速发展。它的产生肩负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接受社会伦理与公民价值观的洗礼。中国民间组织承载着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重任登上历史舞台。十八大以来,利用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治理转型成为当前改革的主题之一,民间非政府组织在转型中的独特作用亦得到政府、学界和社会的认可。
在一次次抗震救灾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批有知识、有能力和有责任心的公民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民间救援力量和民间组织的成长。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到鲁甸地震,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自发参与到民间救援当中。志愿服务也从最初的个体行为,到今天的各种专业化的民间救援组织陆续登场。而这样的民间救援组织,正在不断成长,他们带来的不仅有热心、爱心、公益心和责任心,更有专业的素养。
由于队伍中的队员来自各行各业,掌握的技能参差不齐,因此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与经验的积累,但是民间救援团体与军政团体不同,没有条件天天培训、集训、总结,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对生命及自然的敬畏会越来越少,导致事故频发。
救援第一要素是确保个人人身安全、救援第二要素是确保队友安全、救援第三要素才是被救者,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哪种救援自己的生命安全与队友的安全是必须放在首位的,在台湾省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海岸搜救指導要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救援行业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确保救援人员安全防护到位才能够去施救。
因此无论是夜训、救援或训练时应注重讲解PPE个人防护的知识,更应在训练时掌握各种装备的使用及防护,才能做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无论是军政单位还是民间救援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救援次数的增加,部分老队员抱着侥幸心理去救援,在施救时过于高估自己的体力及个人防护装备,导致溺水、坠亡事件的发生。
军政单位有安全员、有观察员可随时保障降低队员发生个人伤害的几率,而民间救援队没有妥善的侦察检测制度,导致了很多队员个人PPE没有做到位安全事故频发。
民间救援队伍在救援之前应该考虑,国家队牺牲有国家补偿能给养一家老小,而民间救援队伍除了混个好名声没有任何的补偿,怕死是本能,给自己不留后路的救援就是去送死。
某救援队因个人防护不到位年年都有伤亡,这更突出个人防护的重要性,然而很多民间救援团体只看到了事故的发生而没有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此种事故,某救援团体有完善的培训制度,也有标准化的培训资料,更有标准化的PPE,但是事故仍旧屡禁不止,归根结蒂还是因为太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老话说得好,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是因为不会水的都怕死,所以会远离危险。
在2008年之后,我们就给某救援队提出了PPE的建议,因此也在论坛里讨论了许久,最终制定了PPE标准并不断改善沿用至今,但是现在看来,PPE的标准是有了,但是实行的根本不到位。
从培训到实战演练,是一段经验不断积累总结的过程,在培训中获取知识,在训练时发现不足,在演练时评估自己能力方能确保救援现场的人身安全。
一支队伍的培训不应只注重一种培训,而应该多元化的培训,利用碎片时间不断地传授经验,让队员不断掌握技能才是培训的主要目的。
2008年前为什么某救援队的氛围很好?因为依托绿野论坛,很多乐于分享经验的驴友在论坛里分享自己的各种经验,再由论坛里的驴友总结线下培训,为什么以前的学习氛围很好,现在变的支离破碎?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当年的那帮老队员走的走散的散,新的血液断了传承,缺少了交流的氛围,其实交流比培训更重要,缺少了交流就缺少了凝聚力,交流变少了就会产生陌生感,变的互相认识,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一次两次就会熟悉,而是通过不断地交流聚会经验的分享才能更熟悉,你让一个新人加入组织没有传承没有交流,让他去参与线下活动在没有熟人的情况下那他会一直潜水,直到在队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才会慢慢的参与进来。
谁也不熟悉也没有良好的交流氛围,整天沉默,最终会失去凝聚力,各自为伍,这跟玩游戏一样,好队友也好猪队友也罢,交流久了就熟悉了,你不在的时候队友会找你去参与游戏,并在游戏里获得友情,当朋友多了的时候就会组成工会,工会内认识更多的人,慢慢的跟传销一样拉更多熟悉的人进去,因为孤军奋战时间久了就会觉得乏味无趣,当凝聚力出来的时候呼朋唤友的参与线下聚会,不需要刻意的去宣传,工会里的人也会去自觉地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工会,一起游戏。
人是社会性动物,抱团是生存的本能,小团体存在是必然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根本解决不了小团体存在的问题,此时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利用这些小团体达到凝聚力的作用。
没有话题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缺少了线下见面的机会,见了面谁也不认识谁也没有吸引人的活动,去一次两次就会感到无趣,后来就再也不去了,说个难听的,大家总是说人生四大铁,同过窗、同扛枪、同贪赃、同嫖娼、我觉得这“人生四大铁”就是“吃苦享乐在一起“的具体写照,对应现实也可以是一起组过队、一起学过习、一起分过钱、一起骂过人。
要么有吸引人的话题与事务,要么有利益,这是民间救援团体保持凝聚力的根本之一,至于个人崇拜、初心、使命感荣誉感就是无稽之谈,起不到任何作用。
交流平台的搭建不应只起到发通知的作用,更应找点话题找点乐子,不断地交流不断地熟悉,才会产生话题,产生凝聚力,产生呼朋唤友的效果,而一旦出现某些不好的情况就会导致互相提防,人人自危,变成一盘散沙。
跟隔壁市某队伍的队员交流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队内的培训只限于某一种,想学的没地方学,等到了培训的时候觉得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而队内的学习氛围又不怎么友好,一次两次之后就慢慢的减少了活动的参与,而队员交流群的存在只限于发通知,当大家在群里找乐子时总是会有人出现把这个话题终结,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
当我问你对培训有什么看法时,他给我的回答非常有意思,没有什么看法了,专业的知识学不到,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学着学着就够了,这个东西学又没地方学,不学不会又出糗,难堪。
其实不难看出,很多救援团体可以说没有让新鲜血液自学的资料与机会,只注重实训而忘记了入门材料的重要性,这非常不利于吸纳新鲜血液的加入,大家一直在想为什么人这么多,反而能干的没几个,为什么新人来几次就不来了,终归还是缺少交流导致的恶果。
在今年,很多救援团体愈发艰难,走的走散的散,另起炉灶的比比皆是,破灭新生又破灭,来来回回还是那帮人,一支没有凝聚力的队伍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心分散一团散沙难以抱团。
在一支队伍建立久了,会逐渐缺少交流的氛围,缺少分享欲,缺少虚心请教,缺少传承,这对新人非常的不利,最终因为新老交替慢慢的走向了落寞。
因此,我觉得,应该建立好良好的交流氛围,良好的分享氛围、针对新人推出熟悉手册、培训时应注重多元化,对新人友好才会更长久更长远,发掘更多的优秀人才。
有感而发,希望大家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

赞(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聊聊民间救援的问题》
文章链接:https://blog.lsza.net/archives/138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留下您的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